查看原文
其他

王兆璟 | 接续与新变———纪念《西北师大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创刊80周年

西北师大学报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-08-28

点击蓝字关注我们

作者简介

王兆璟

王兆璟,西北师大学报(社会科学版)主编,教育学博士,博士生导师。教育部新世纪人才,甘肃省领军人才,甘肃省飞天学者,“甘肃省新闻宣传系统‘四个一批’人才”。主要从事比较教育、外国教育史研究。在《教育研究》、《社会科学战线》、《西北师大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,出版《西方民族教育政策研究》等专著5部。《民族心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》(民族出版社,2019,7)等著作7部。先后获得甘肃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一项,二等奖二项,三等奖四项。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两项,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,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一项。

1942年3月,在抗战的烽火中,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西迁兰州不久,《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学术季刊》(以下简称为《学术季刊》)随之问世,时至今日,已历经80载。80年来,刊名随时代的变迁及校名的变化几经变更,但蕴含于其中的坚韧、厚实、严谨、纯朴和积极向上的人文传统与文化情怀始终未失,由此形成了这本杂志独特的学术传统。

初到兰州的西北师范学院,经费拮据,处境万分艰难。然而,携抗战精神而来的创建者与教职员工,并未因时局困境退缩,而是克服重重困难,以另一种形式进行抗战。《学术季刊》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诞生的。据考证,早在1940年西迁陕南城固时期,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即成立了出版委员会,并于1941年10月就《学术季刊》的创刊发行召开专门会议,确定了刊期、印数以及所刊稿件的内容,从中足以看出期刊对于彰显大学精神与文化的重要性,也可以看出大学的学术期刊文化。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足,来年3月,《学术季刊》正式创刊,刊名由出版委员会主席黎锦熙先生题写。


在学术期刊的发展中,办刊理念与宗旨居于关键地位,而理念与宗旨也是形成大学学术期刊文化的重要指向。为此,《学术季刊》的创建者们精思熟虑,在出版委员会的决议中表达了一种独特的理念与宗旨:“为发挥教育最高学府之效能起见,编印《学术季刊》一种……稿件内容……凡关于学术性质之著述,如,(1)西北地区特殊文化,(2)我国固有学术文化与近代科学,(3)中等师资与专业训练,(4)与过去抗战有关之文学作品等,均所欢迎。”可以看出,师范性、地域性、传统性、学术性、民族性构成了《学术季刊》的主要取向。这5个方面是学校既有研究力量的表征,也准确地指引了当时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学术研究,更彰显了《学术季刊》的文化担当、教育担当和民族大义担当。应该说,学报此后的发展基本遵循了开创者们所立之规矩。作为一种文脉,她始终绵延于此后80年的办刊路程中。

《学术季刊》创办伊始,原拟定每季度出刊1期,每期约10万字,印数500册。但因战时学校经费奇缺,屡屡断期,从创刊至1949年7月仅出3期,刊发论文45篇(另有4篇诗作),涉及文史、教育、艺术等学科。作为学者办刊的重要表征,《学术季刊》刊载有出版委员会主席,我国著名的汉语言文字学家、词典编纂家、文字改革家、教育家黎锦熙先生的多篇文章,其中《中等学校国文讲读教学改革案述要》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;作为教育研究的重镇,《学术季刊》刊发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教育研究论文,如李蒸先生的《今后教育建设之路》,金澍荣、杨少松先生的《西北中等学校师资问题之一斑》,郭鸣鹤先生的《中等学校的课外活动之原理与实施》,陈毓瓒先生的《体育活动对于心理卫生的贡献》等。在今天看来,其中的诸多认知诸如教师教育、课外活动之原理、体育之意义仍需我们认真汲取。而这些论文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学术研究特色,显现出大学学报的特质。

《学术季刊》从创刊到停刊历时8年。这本诞生于抗日救亡大潮中的学术刊物,传递出抗战时期西北学人的文化坚守以及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。

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结合时代的要求,西北师范学院于1956年创办了《争鸣》月刊。1957年6月,《西北师范学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)》正式复刊,1958年1月,《西北师范学院学报(人文科学)》独立发刊。此后,随校名的变化而改为《甘肃师范大学学报》,1961年因国家遭遇经济困难,休刊一年。自1962年开始,又继续出版。从复刊到文革前,文科学报出版24期。

1965年,学报再次被迫停刊,直至1973年10月,经国务院科教组批准复刊,刊名改为《甘肃师大学报》。从第二次复刊到文革结束,学报出版9期。这一时期的学报刊登的均是中央文件、社论及批判性文章,偏离了正常的学术轨道和发展方向。


1978年后,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,学报建设也迎来了新气象。1981年学校恢复原校名西北师范学院,学报也相应地从1981年第2期恢复《西北师范学院学报》刊名。《西北师范学院学报》从1989年第1期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,刊名也随校名改为《西北师大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。新时期的学报建设秉持《学术季刊》的理念,确立了新的办刊理念与宗旨: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“二为”方向,贯彻“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”和“古为今用,洋为中用”的方针,突出刊物的学术性、师范性、地域性特色,弘扬民族文化,促进国际文化交流,为教学和科研服务,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。在这一过程中,学报的质量与影响力不断提升。截至2022年1月,文科学报出版至第59卷第281期。


经过80年的发展与沉淀,《西北师大学报》形成了独特的办刊文化,学报历任主编都由学识赅博、视野开阔的学者担任,较早确立了编辑学者化的办刊理念,形成了由文学、历史、教育、社会、经济等学科研究者构成的编辑团队,在这一编辑学术共同体的不懈努力下,《西北师大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在接续与新变中砥砺前行,屡获殊荣:入选CSSCI来源期刊、全国中文核心期刊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、教育部第一批名栏建设期刊,先后被评为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、甘肃省品牌期刊、甘肃省优秀期刊一等奖。

在新时代新征程,《西北师大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将坚持传统与现代、人文与社会兼具的办刊方针,立足学术前沿和办刊宗旨,关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,力求刊发的论文具备思想性、先进性、学术性,以高品质学术期刊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,引领学术创新,传播先进文化,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,助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。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